随着CBA联赛步入2025赛季,一场关于资本实力与竞技成绩的大讨论正在篮球圈掀起波澜,著名体育评论员徐静雨近日在节目中抛出惊人观点:“论‘凭亿近人’的建队策略,北控和首钢两支京城球队加起来,都未必干得过上海男篮。”这番话不仅引发了球迷热议,更揭示了CBA联赛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上海久事集团自2019年接手上海男篮以来,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投入力度和战略耐心,从引进王哲林、任骏威等国内顶尖球员,到签下迈克尔·比斯利、埃里克·布莱德索等NBA级别外援,再到聘请李春江、刘鹏等知名教练,上海男篮的每一个动作都彰显着“不差钱”的底气。
“上海男篮的投入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篮球评论员杨毅在分析中指出,“他们不仅在一线队投入巨大,在青训体系、场馆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更是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这种全方位的高投入,正在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比之下,北京的两支球队虽然同样背靠大型国企,但在投入策略上显得更为谨慎,首钢集团近年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首钢园的转型发展中,对篮球俱乐部的投入保持稳定但缺乏爆发式增长,北控集团虽然在北京市场频频发力,但相比上海久事的投入力度仍显逊色。
上海男篮的“凭亿近人”不仅仅体现在引进大牌球员上,更体现在青训体系的全面建设中,2023年投入使用的浦东新区篮球训练基地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拥有8片标准比赛场地和全套先进训练设施,堪称亚洲顶级,俱乐部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元用于青少年梯队建设,与多所上海本地学校建立合作,建立了覆盖U12至U21各年龄段的完整青训体系。
“上海男篮已经形成了引援和青训的双轮驱动模式。”前中国男篮主帅王非表示,“他们既能通过引援快速提升即战力,又能通过青训培育未来之星,李添荣、戴昊等年轻球员的快速成长就是明证,这种短期投入与长期规划相结合的模式,值得其他俱乐部学习。”
相比之下,北京两支球队的青训体系虽然也有不错的基础,但在投入力度和系统性方面与上海存在明显差距,首钢男篮近年来虽然涌现出曾凡博等新星,但整体青训产出不够稳定,北控男篮则更加依赖引援来补充阵容,青训体系尚未完全成熟。
上海男篮的投入不仅仅体现在竞技层面,在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方面同样不遗余力,2024赛季,上海男篮的主场上座率稳居联赛前三,场均超过8000人,球队的社交媒体粉丝数在两年内翻了一番,商业赞助收入增长了150%。
“上海男篮已经成为城市名片之一。”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黄锡萍指出,“球队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竞技成绩的提升,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了俱乐部投入的信心。”
北京的两支球队虽然拥有深厚的球迷基础和辉煌的历史,但在市场开发和品牌创新方面相对保守,首钢男篮仍然过于依赖传统赞助模式,北控男篮则在品牌辨识度方面存在不足,两队在商业开发上的收入总和,可能与上海男篮单独一支球队相比并不占优势。
2025赛季的阵容对比显示,上海男篮在各个位置都拥有了充足深度,内线拥有王哲林、闫鹏飞等国手级别球员,锋线有刘铮、李弘权等实力干将,后卫线则由李添荣、袁堂文等新生代球员挑大梁,外援方面,布莱德索的续约加上新签的NBA轮换级别外援,使上海男篮的阵容厚度堪称联赛顶尖。
反观北京两队,首钢男篮虽然保留了范子铭、雷蒙等核心球员,但阵容老化问题日益凸显,翟晓川、方硕等老将状态下滑,年轻球员成长速度不及预期,北控男篮在闵鹿蕾指导的带领下进步明显,但廖三宁、王少杰等球员与上海同龄球员相比仍存在差距。
“从纸面实力看,上海男篮已经领先一个身位。”篮球解说员苏群认为,“更重要的是,上海男篮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老中青结合得当,既有经验又有活力,这种阵容优势不是单纯靠钱就能堆出来的,而是长期科学规划的结果。”
上海男篮的崛起正在改变CBA联赛的传统格局,过去京粤争霸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以上海、新疆等为代表的资本新势力开始崭露头角,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联赛的竞争水平和观赏性,更推动了中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
“资本投入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资本投入是万万不能的。”体育产业专家张庆表示,“上海男篮的成功表明,在遵循篮球规律的前提下,资本投入可以加速球队建设进程,这种‘凭亿近人’的模式实际上提高了联赛的准入门槛,推动俱乐部向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北京的两支球队而言,面对上海男篮的挑战,单纯比较投入力度并非最佳选择,首钢需要更好地利用北京篮球深厚的人才基础和文化底蕴,北控则需要继续明确自身定位,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两队在保持适度投入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青训体系建设和球队文化塑造。
随着CBA联赛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的力量将继续在联赛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何实现资本与篮球规律的有机结合,仍然是各支球队需要面对的课题。
上海男篮的“凭亿近人”战略能否持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资金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竞技优势,而北京两队如何应对挑战,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同样值得关注。
可以预见的是,CBA联赛正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竞争时代,不同的资本背景、不同的建队理念、不同的发展模式将在这个舞台上碰撞交流,共同推动中国篮球向前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的资金比拼将逐渐让位于综合实力的竞争,包括管理水平、青训质量、文化建设等软实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篮球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像上海久事这样愿意长期投入的责任企业,也需要北京首钢、北控这样扎根传统的稳重力量,只有在多元主体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篮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