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张兆旭建言年轻队员,时刻准备着,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2025-09-11 10:09:3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上海久事男篮的训练馆里,汗水滴落在地板上的声音清晰可闻,刚刚结束两个小时高强度训练的张兆旭,一边用毛巾擦拭着脸颊,一边望向场边那些年轻的面孔,这位身高2米16的中锋,刚刚度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十六个赛季。

“我经常告诉年轻队员们,你的上场时间可能不会很长,但你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不能等到上场后才开始进入状态。”张兆旭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眼神中透露出历经赛场磨练的睿智。

经验之谈:时刻准备的艺术

在2024-2025赛季CBA联赛中,张兆旭虽然场均出场时间有限,但每次上场都能立即发挥作用,这种“即插即用”的能力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日复一日的精心准备。

“很多年轻球员认为,只有首发或者主力才需要做充分准备,这是错误的观念。”张兆旭解释道,“替补球员更需要做足功课,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教练会叫到你的名字,而且一旦上场,就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

张兆旭以自己的赛前准备为例,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为可能的上场机会做准备的:“我会提前研究对手的技术特点,记住他们每个球员的习惯动作和薄弱环节,即使我可能只上场几分钟,我也会像准备打全场一样准备比赛。”

这种专业态度让张兆旭在有限的时间内效率惊人,数据显示,在本赛季场均仅12分钟的出场时间里,他仍然能够贡献4.5分、3.2个篮板和0.8次盖帽,投篮命中率保持在58%以上。

年轻队员的反应与转变

上海久事男篮的年轻中锋李楠表示,张兆旭的建议让他受益匪浅。“最开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我要为可能不会到来的上场时间做那么多准备,但张哥告诉我,准备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随时能够抓住机会。”

李楠回忆起本赛季第三轮比赛时的情景:“那场比赛我原本以为不会上场,但还是按照张哥的建议做了充分准备,果然,第二节刚开始,王哲林就遭遇犯规麻烦,教练突然叫到我的名字,因为我准备充分,上场后丝毫没有紧张,完全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不仅仅是李楠,队中多名年轻球员都在张兆旭的言传身教下改变了训练和备战态度,22岁的前锋张振林表示:“现在我会在每场比赛前,针对可能对位的球员进行专项训练,即使我知道可能只有几分钟的上场时间,这种准备让我在场上更加自信。”

教练组的认可与支持

上海久事男篮主教练李春江对张兆旭的领导能力赞不绝口:“兆旭不仅是场上的防守支柱,更是更衣室的领袖,他传递给年轻队员的这种‘时刻准备着’的理念,正是我们球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将张兆旭建言年轻队员,时刻准备着,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李春江指出,在现代篮球比赛中,替补球员的即时贡献越来越重要。“现在的比赛节奏快,强度大,轮换阵容的深度往往决定比赛的走向,如果一个替补球员需要两三分钟才能进入状态,那对球队来说就是灾难性的。”

教练组现在已经将“随时准备上场”的理念制度化,助理教练章文表示:“我们要求所有队员,无论是否在首发名单中,都必须在上场前完成全部热身活动和精神准备,我们甚至会有突然的‘上场测试’,检查替补球员是否真的准备好了。”

背后的科学训练方法

为了帮助年轻球员实现“即插即用”的目标,上海久事男篮的训练团队开发了一套独特的准备活动体系。

体能教练刘强介绍道:“我们为可能替补上场的球员设计了一套5分钟高效热身方案,包括动态拉伸、投篮手感练习和防守滑步激活,这套方案能够确保球员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赛状态。”

老将张兆旭建言年轻队员,时刻准备着,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除此之外,球队还运用视频分析技术,让替补球员能够实时了解比赛情况。“我们会在替补席配备平板电脑,播放比赛的实时画面和分析数据,让未上场的队员始终保持对比赛的投入感。”刘强补充道。

心理教练杨明则从心理层面帮助球员做好准备:“我们通过可视化训练,让球员在脑海中模拟比赛场景,这样当真正获得上场机会时,大脑已经‘预演’过各种情况,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研究表明,这种心理准备能够将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提高0.3-0.5秒,在篮球比赛中这往往是决定一次进攻成败的关键时间。

联盟中的广泛回响

张兆旭的观点不仅在球队内部产生深远影响,也在整个CBA联盟中引发讨论,多位教练和球员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类似看法。

辽宁男篮主帅杨鸣表示:“现代篮球已经没有‘慢慢进入状态’的奢侈了,每个上场球员都必须立即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每个人在板凳上时也要保持专注和准备。”

广东宏远队长周鹏则从球员角度分享经验:“我职业生涯早期也是从替补做起,我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你的准备程度决定你的上场时间,而不是反过来。”

这种理念甚至影响了青年队的训练方式,中国男篮U18队教练组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年轻球员的“随时准备”意识,将其作为选拔球员的重要标准之一。

准备文化的发展

随着CBA联赛竞争日趋激烈,球队对替补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时准备上场”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必要的职业态度。

张兆旭希望这种理念能够成为中国篮球文化的一部分:“不只是职业队,大学队、青年队甚至业余球员都应该养成这种习惯,你永远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来临,但你可以决定当机会来临时,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球员,张兆旭给出了建议:“不要把准备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投资——对你自己的投资,今天你在训练馆里多流的每一滴汗,多做的每一次准备,都会在未来某场比赛中得到回报。”

在上海久事男篮更衣室的墙上,现在挂着一句新标语:“准备不会保证你成功,但没有准备注定失败。”这句话源自张兆旭,已经成为球队的信条之一。

夕阳西下,训练馆里的灯光依然明亮,张兆旭结束采访后,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走向场边正在加练的年轻中锋,开始亲自指导他的防守脚步,在这个普通的下午,传承正在悄然发生——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的传承。

对于中国篮球而言,这种“时刻准备着”的精神,或许比任何战术创新都更加珍贵。

搜索